第31期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专题例会
来源:太阳集团网址首页登录入口 时间:2021-11-06 点击数:
(通讯员杜冰)2021年11月1日晚7点整,第31次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专题例会在文科大楼召开。此次例会共有33人参与,包括硕士生导师朱晓伟和连帅磊老师和他们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本次会议由邓雨虹同学、罗尹伶同学进行文献汇报,由杜冰同学负责本次的会议记录。
会议开始之前,朱晓伟老师提出我系正在积极筹备心理学系公众号,动员在座成员积极投稿。公众号文章是为了向全校乃至社会增补科学、生活化的心理小知识,尽量用简易话语进行阐述。撰写文稿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是文章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再有是文章科学前沿性。最基本,也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尊重原创、禁止抄袭。撰写文稿可以积累经验、锻炼逻辑思维和写作技能,因此,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投稿。
会议正式开始,首先,大三的邓雨虹同学向大家分享了2021年发表在心理学报期刊上的文献——《愤怒情绪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及调节策略》。她从引言、实验、讨论和结论几个部分进行阐释,验证了“愤怒情绪会促进恶意创造力表现,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均可能是愤怒影响恶意创造力表现的路径”与“情绪调节策略可有效削弱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可能是通过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两条路径削弱”两个假设,并得出如下结论:(1)愤怒情绪不仅促进一般创造力表现,而且促进恶意创造力表现。(2)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是愤怒情绪影响恶意创造力表现的两条重要作用路径。其中,内隐攻击性路径对愤怒情绪影响恶意创造力表现具有特异性(相对于一般创造力)。(3)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可有效调节愤怒情绪,削弱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而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在情绪调节策略削弱愤怒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过程中起着重要中介作用。
随后,在座各位同学积极地就自己对该文献的不解处(如:一般创造力与恶意创造力的关系;测量新颖性、流畅性,为什么不测变通性;怎么减少恶意创造力等)向邓雨虹同学提问,邓雨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一回应。在朱晓伟老师和连帅磊老师的引领下,大家就“一般创造力与恶意创造力的测量顺序”和“恶意创造力还有什么可以研究的点”进行了讨论。
接着,研三的同学罗尹伶向大家分享了2020年发表在AB(Addictive Behaviors)期刊上的文献——《中国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自我调节和就寝时间拖延的中介作用》。她从引言、研究方法、结果和讨论几个部分进行阐释,结果表明:智能手机成瘾会通过自我调节和睡前拖延症间接影响睡眠质量,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只涉及睡眠拖延,而另一种涉及自我调节和睡眠拖延。
随后,朱晓伟老师给予大家建议:1.进行研究时,模型建构一定要有理有据,逻辑层层递进;2.文献汇报时要连续贯通,把文献“讲述成故事”;3.对于文章的启发一定要能清楚地表述出来;4.在学习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对变量进行改变(填入新的、自己的变量),对模型进行再造。接着连帅磊老师就文献中的最初模型不拟合的现象进行讲解,提出模型不拟合可通过用Amos删除题项等操作来修正。
至此,本次例会在大家满载收获中圆满结束,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期的例会吧!